top of page

媒體分享


健康關注組|揭開長期疲勞真相 係甲狀腺低下定係另有原兇?|慢性疲勞綜合症
日常工作繁忙後感到疲倦屬正常,但若休息後仍長期感到乏力,就要留意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。此病與慢性疲勞綜合症等疾病容易混淆。《健康關注組》邀請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及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剖析病因、症狀及診斷方法,並分享治療方向,幫助公眾正確認識病情,及早求醫。
2023年12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精神科藥物使用與求助行為的誤解
在香港,每七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於任何時間會經歷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。然而,精神健康仍然存在許多誤解,導致四分之三的患者沒有尋求專業協助。這些迷思特別集中於精神科藥物與求助行為,例如「藥物無效」、「會令人上癮」、「副作用難以忍受」或「尋求幫助是軟弱」。事實上,精神科藥物能有效調節神經傳導物質,減輕症狀,並配合心理治療與生活調整,幫助患者重拾生活質素。當藥物由專業醫生處方並監測時,其安全性與療效均獲肯定。澄清這些誤解不僅能減少污名化,更能鼓勵患者及早求助,獲得應有的支持與關懷。
2023年12月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患上社交恐懼症 最怕被人留意到自己
在與他人見面或互動時,適度的緊張有助提醒我們謹言慎行,並非異常。多數人在初始階段感到不安,但隨即進入狀態,專注於任務。然而,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焦慮往往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、工作與人際交往,甚至無法完成基本社交行為,需及時辨識與介入。...
2023年11月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年輕OL情緒極低落現幻覺 藥物+心理治療助走出陰霾|醫生拆解症狀、誘發因素及治療方法
當身體不適,我們自然尋求醫療;但面對情緒困擾,許多人卻常因諱疾忌醫而錯過黃金治療期。精神科何雅莉醫生提醒,抑鬱症並非無藥可醫,早期正視並接受專業評估,能避免病況惡化,減少對家庭、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影響。 抑鬱症在香港日漸普及,任何人均有罹患風險,成因包括遺傳、物質濫用、環境壓...
2023年10月25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「頑皮」學生其實不頑皮!認識ADHD把握治療時機
偉仔中三,成績欠佳。上課常發呆、難以專心,偶爾假借如廁活動身體,坐立不安。老師投訴他課堂搗亂。病史顯示,他在童年及小學階段已出現過度活躍、衝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。 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HD)是兒童及青少年中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之一。雖然確切成因尚未完全釐清,但研究多...
2023年10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焦慮、易怒?可能是「開學症候群」,專家親授打敗壞情緒
長假後部分青少年會出現「開學症候群」或「開學焦慮症」,表現為失眠、疲倦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焦慮及情緒低落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指出,性格特質、適應力及過往經歷均可能影響風險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、家長支持及學校配合,大部分學生可順利渡過過渡期,避免焦慮惡化為長期心理問題。
2023年8月2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長者住院撞到「污糟」嘢?原來是患了譫妄症
阿玲到醫院探望爺爺時,發現他對著空氣自言自語,神情恍惚又驚恐,甚至認不出自己的孫女,讓她一時慌了手腳,還疑心是不是撞到「不乾淨」的東西。爺爺經診斷罹患譫妄症。幸好經過幾天的治療,症狀逐漸消退,最終順利出院。 譫妄症因身體疾病影響大腦功能而急性誘發神智混亂。常見表現包括情緒不...
2023年8月2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醫生與你 靜觀步行
在香港這個節奏急促的城市,學業、工作與家庭壓力隨處可見。靜觀練習能幫助我們專注當下,覺察身體與情緒,並以平靜心態接納此刻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將親自示範靜觀呼吸與靜觀步行,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,重拾內在平衡與力量。
2023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【時事全方位】怎加強精神健康及少數族裔支援
探討香港精神健康服務及少數族裔支援的資源缺口,並分析可行措施以預防悲劇重演,推動更全面的復康與治療支援。
2023年6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了解思覺失調治療方法 藥物、心理、社會三管齊下
思覺失調(又稱精神分裂症)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科疾病,會影響患者分辨現實與幻覺的能力,並可能伴隨幻聽、妄想及思維混亂。及早診斷與治療能有效穩定病情,改善生活質素,並幫助患者重新融入社會。
2023年5月2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脫離現實、出現幻覺妄想…思覺失調有甚麼症狀?
思覺失調(又稱精神分裂症)是一種常見且需長期關注的精神科疾病,患者可能出現幻聽、妄想、思維混亂等症狀,難以分辨現實與幻覺。這些變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,也為家人帶來壓力與困惑。及早診斷與治療能穩定病情、減少復發,並提升生活質素。本文將深入介紹症狀分類、病因與誘發因素,以及常見的藥物治療方法,幫助公眾全面認識思覺失調並鼓勵及早求醫。
2023年5月19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慢性疲勞綜合症五大症狀 易令人抑鬱焦慮
慢性疲勞綜合症(ME/CFS)是一種長期且複雜的疾病,患者即使充分休息仍感極度疲累,並可能伴隨勞動後倦怠、認知障礙、肌肉與關節疼痛、睡眠障礙等症狀。此病可嚴重影響學業、工作與日常生活,並增加抑鬱、焦慮等情緒問題風險。透過專業診斷、非藥物管理及藥物治療,患者有機會改善症狀、提升生活質素。
2023年5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