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抑鬱症

抑鬱症常見謬誤與澄清
1. 謬誤:抑鬱症只是心情不好
澄清:抑鬱症是一種臨床精神疾病,涉及大腦神經傳導物質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、去甲腎上腺素)的失衡,以及心理、遺傳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。普通的情緒低落通常會隨時間改善,但抑鬱症的情緒低落持續至少兩週以上,並伴隨睡眠、食慾、專注力、動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受損。
2. 謬誤:意志力堅強的人不會得抑鬱症
澄清:抑鬱症與意志力無關。許多外表堅強、成就卓越的人也可能患病,例如知名運動員、企業家、藝術家。這是因為抑鬱症的發生與大腦化學變化、壓力荷爾蒙、遺傳傾向等有關,而非單純的心理脆弱。
3. 謬誤:抑鬱症患者只是想引起注意
澄清:這種說法會加深污名化,讓患者更不敢求助。抑鬱症患者的痛苦是真實的,他們可能因病情影響而無法正常表達需求。忽視或指責只會讓他們更孤立。
4. 謬誤:多想開一點就會好
澄清:正向思考有助於情緒調節,但對中重度抑鬱症而言,僅靠「想開」不足以解決問題。抑鬱症需要專業治療,包括心理治療(如認知行為治療 CBT)、藥物治療或其他干預。
5. 謬誤:抑鬱症會自己痊癒
澄清:部分輕度抑鬱可能隨時間改善,但多數情況若不治療,症狀可能惡化,甚至引發自殺風險。及早治療能縮短病程並減少復發機率。
6. 謬誤:只有遭遇重大打擊才會得抑鬱症
澄清:雖然重大事件(如喪親、失業)可能觸發抑鬱症,但有些患者在沒有明顯外在事件的情況下也會發病,這與遺傳、荷爾蒙變化、慢性壓力等有關。
7. 謬誤:抑鬱症患者都很懶惰
澄清:抑鬱症會影響能量與動力,患者可能連起床、洗澡、吃飯都感到困難。這不是懶惰,而是疾病對大腦與身體的影響。
8. 謬誤:吃抗抑鬱藥會上癮
澄清:抗抑鬱藥物(如 SSRI、SNRI)不會讓人產生藥物依賴,與鎮靜劑或成癮性藥物不同。它們的作用是調整大腦化學平衡,幫助症狀改善。
9. 謬誤:藥物治療會讓人變笨或失去情感
澄清:正確劑量的抗抑鬱藥不會損害智力,也不會抹去情感。相反,當症狀改善後,患者更能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。
10. 謬誤:談論自殺會讓患者更想自殺
澄清:研究顯示,適當、關懷地談論自殺想法,能讓患者感到被理解,並有機會獲得及時幫助。沉默反而可能讓危機惡化。
11. 謬誤:抑鬱症是軟弱的表現
澄清:抑鬱症是一種疾病,與個人性格強弱無關。許多堅毅的人在面對長期壓力或生理變化時也可能患病。
12. 謬誤:年輕人才會得抑鬱症
澄清:抑鬱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,包括兒童、青少年、中年人與長者。老年抑鬱症常被誤認為「正常老化」,導致延誤治療。
13. 謬誤:抑鬱症患者不應工作或學習
澄清:在適當支持與治療下,許多患者能繼續工作或學習,並從中獲得成就感與社交支持,有助於康復。
14. 謬誤:運動或旅行就能治好抑鬱症
澄清:運動與旅行對情緒有幫助,但對中重度抑鬱症而言,它們只是輔助方法,不能取代專業治療。
15. 謬誤:抑鬱症患者應該自己解決問題
澄清:抑鬱症患者需要外界支持與專業幫助,孤立無援只會加重病情。求助是康復的重要一步。
16. 謬誤:抑鬱症患者總是悲傷哭泣
澄清:有些患者表面看似正常,甚至笑容滿面,但內心仍承受巨大痛苦,這被稱為「微笑型抑鬱」。
17. 謬誤:抑鬱症與焦慮症完全無關
澄清:抑鬱與焦慮常同時出現,兩者在症狀與治療上有一定關聯,且可能互相影響。
18. 謬誤:抑鬱症患者不應該生小孩
澄清:在病情穩定、醫生評估許可的情況下,抑鬱症患者可以安全懷孕與育兒,並在過程中獲得支持。
19. 謬誤:抑鬱症是終身無法治癒的
澄清:許多患者在治療後能完全康復,並恢復正常生活;即使復發,也能再次治療改善。
20. 謬誤:抑鬱症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病
澄清:抑鬱症自古就存在,只是現代醫學讓我們更能識別與診斷它。
21. 謬誤:抑鬱症患者不應該談戀愛
澄清:在治療與支持下,抑鬱症患者可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,伴侶的理解與陪伴對康復有幫助。
22. 謬誤:抑鬱症只是女性的病
澄清:男性同樣可能患抑鬱症,只是男性更傾向隱藏情緒,或以易怒、酗酒等方式表現。
23. 謬誤:抑鬱症患者應該避免談論病情
澄清:適度分享病情能減輕孤立感,並獲得支持。關鍵是選擇安全、理解的對象。
24. 謬誤:抑鬱症患者不能承擔責任
澄清:病情穩定的患者可以承擔工作、家庭等責任,並從中獲得自我價值感。
了解更多抑鬱症

中心環境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