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焦慮症

焦慮症常見謬誤與澄清
許多焦慮症患者在就診前,已經背負了各種來自社會、家人甚至自己的誤解。這些謬誤不僅延誤了治療時機,還可能加重病情。
焦慮症是一種常見且可治療的精神健康疾病,但由於資訊不足與偏見,許多患者在求助前已經默默承受多年。
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逐一澄清關於焦慮症的常見迷思,幫助大眾正確認識這種疾病,並鼓勵有需要的人勇敢尋求專業協助。
1. 謬誤:焦慮只是「想太多」
澄清:
許多人對焦慮症的第一印象是「想太多」、「自己嚇自己」,甚至會勸患者「不要想那麼多就好了」。然而,焦慮症(Anxiety Disorder)並不是單純的情緒反應,而是一種經過醫學診斷的精神健康疾病。它涉及大腦神經傳導物質(如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、GABA)的失衡,以及壓力反應系統異常。這種生理與心理的交互作用,會讓患者即使在沒有明顯威脅的情況下,仍感到強烈不安與恐懼。
2. 謬誤:焦慮不會影響身體
澄清:
焦慮不僅是心理上的困擾,它會引發一系列真實的生理症狀,包括心悸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腸胃不適、頭暈、肌肉緊繃、手腳冰冷等。這些反應起因於交感神經系統長期處於高警覺狀態,讓身體長期處於「戰鬥或逃跑」模式。長期下來,會增加心血管疾病、免疫力下降、腸胃功能紊亂的風險。不少患者最初是因為胸悶、心跳加快去心臟科檢查,或因腸胃不適去腸胃科求診,做了多項檢查卻找不到器質性病因,最後才發現是焦慮症在作祟。
3. 謬誤:吃藥治焦慮一定會上癮
澄清:
精神科常用的抗焦慮藥物(如部分抗憂鬱藥)並非成癮性藥物。它們的作用是透過調節大腦化學物質,幫助情緒恢復平衡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、體質與需求,選擇合適的藥物與劑量,並在病情穩定後逐步減停。
需要注意的是,短期使用的鎮靜安眠藥(如苯二氮平類)確實有依賴風險,但精神科醫生會嚴格控制療程長度與劑量,並在安全範圍內使用,避免成癮。
4. 謬誤:藥物會改變性格
澄清:
藥物的作用是調節大腦化學物質,幫助情緒恢復平衡,而不是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或價值觀。當焦慮症狀減輕後,患者反而更能展現原本的個性與能力。有患者擔心服藥後會「變得不像自己」,但在治療後,她發現自己只是變得更平靜、更能專注工作與生活,性格並沒有被改變。
5. 謬誤:焦慮症是性格軟弱的表現
澄清:
焦慮症與性格強弱無關,它可能與遺傳、腦部化學、生活壓力、創傷經歷等多重因素有關。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特定情況下出現焦慮症狀,包括平時看似堅強、能幹的人。
6. 謬誤:焦慮症會自己好
澄清:
有些人認為焦慮症只是暫時的情緒低潮,忍一忍就會過去。但事實上,中重度焦慮症若不治療,可能持續多年甚至惡化,並引發其他精神健康問題,例如抑鬱症、失眠症或藥物濫用。
焦慮症的形成往往是多因素的,包括遺傳傾向、腦部化學失衡、長期壓力、創傷經歷等。這些因素不會因「時間」而自動消失,反而可能因生活壓力累積而加重。曾遇過一位患者,因為害怕被貼上「精神病」標籤,選擇多年不求醫,結果焦慮症狀愈來愈嚴重,甚至出現恐慌發作與社交退縮。直到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後,才逐漸恢復正常生活。
7. 謬誤:焦慮症只能靠藥物
澄清:
藥物治療對於中重度焦慮症非常重要,能有效減輕症狀,但心理治療與生活調整同樣關鍵。例如,認知行為治療(CBT)能幫助患者識別並改變負面思維模式,暴露治療可逐步減少對特定情境的恐懼,正念冥想則有助於降低身心緊張。藥物與心理治療的結合,能同時處理「症狀」與「根源」,降低復發率。
8. 謬誤:焦慮症只有一種
澄清:
焦慮症其實是一個總稱,涵蓋多種類型,包括:
-
廣泛性焦慮症:長期、過度擔心日常生活各方面
-
恐慌症:突發強烈恐懼與明顯身體症狀(心悸、呼吸急促等)
-
社交焦慮症:害怕在社交場合被評價或尷尬
-
特定恐懼症:對特定事物或情境(如飛行、高處、昆蟲)產生強烈恐懼
-
廣場恐懼症:害怕在難以逃離或無法獲得幫助的地方
不同類型的焦慮症,治療策略與重點會有所不同,因此正確診斷是治療的第一步。
9. 謬誤:焦慮症狀只是心理作用
澄清:
焦慮症狀是真實的生理與心理反應,並非患者「裝出來」或「想太多」。
在焦慮發作時,大腦的杏仁核會過度活躍,觸發交感神經系統反應,導致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出汗、顫抖等症狀。這些反應與遇到危險時的生理機制相同,只是焦慮症患者的反應被「錯誤啟動」。恐慌症患者在發作時,心跳可達每分鐘 150 次以上,伴隨胸悶與窒息感,常被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。
10. 謬誤:焦慮症患者不能工作
澄清:
焦慮症並不等於失去工作能力。經過適當治療與調適,許多患者能恢復甚至提升工作表現。治療後,患者通常更懂得管理壓力、安排休息時間,並能運用心理治療中學到的技巧應對挑戰。
11. 謬誤:焦慮症只影響情緒
澄清:
許多人以為焦慮症只是「心情不好」或「容易緊張」,但事實上,焦慮會影響認知功能(專注力、記憶力、決策能力)、行為模式(逃避、拖延、退縮),甚至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。焦慮症患者在症狀高峰期,可能無法專心完成工作,記憶力下降,甚至在日常對話中也容易分心或反應遲緩。這些影響會進一步加重自我批評與無力感,形成惡性循環。
12. 謬誤:焦慮症是年輕人才有的問題
澄清:
焦慮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,包括兒童、青少年、成年人與老年人。不同年齡層的焦慮症狀表現可能不同:
-
兒童:可能以肚子痛、頭痛、拒絕上學等身體症狀表現
-
青少年:常見社交焦慮、學業壓力相關焦慮
-
成年人:多與工作壓力、家庭責任、經濟壓力有關
-
老年人:可能與慢性病、孤獨感、生活變化(如退休、喪偶)有關
13. 謬誤:焦慮症患者應該自己撐過去
澄清:
許多人認為「靠自己撐過去」才算堅強,但對焦慮症患者而言,這種想法可能延誤治療時機。尋求專業幫助並不代表軟弱,而是對自己健康負責的表現。精神科醫生能提供有效的方法,幫助患者更快康復,減少復發風險。
14. 謬誤:焦慮症治療很快就能痊癒
澄清:
焦慮症的治療需要時間與耐心,通常需數週至數月,並配合生活調整與心理治療。藥物需要時間在體內達到穩定濃度,心理治療則需要反覆練習與內化技巧。過於急躁地期待「立刻痊癒」,反而會增加挫折感。一位患者在治療兩週後症狀稍有改善,但因期待「馬上好」而中途停藥,結果症狀反彈。重新接受完整療程後,才真正穩定下來。
15. 謬誤:焦慮症治療沒有效果
澄清:
事實上,多數焦慮症患者在接受合適的治療後,症狀可明顯改善甚至完全康復。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,往往是因為治療時間不足、劑量不適合、缺乏心理治療配合,或生活壓力持續存在。透過與醫生密切合作、調整治療方案,並配合生活方式改變,康復的機會非常高。
16. 謬誤:焦慮症患者不能運動
澄清:
事實上,適度運動是焦慮治療的重要輔助方法。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內啡肽與血清素,這些化學物質有助於提升情緒與減輕焦慮。規律的有氧運動(如快走、游泳、慢跑、騎單車)能降低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活化,讓身體更容易放鬆。一位長期焦慮的患者,在治療期間配合每週三次的快走運動,三個月後不僅焦慮症狀減輕,睡眠品質也明顯改善。
17. 謬誤:焦慮症患者不能喝咖啡
澄清:
咖啡因確實可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,對部分焦慮症患者會加重心悸、手抖或緊張感,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必須完全戒咖啡。關鍵在於觀察自身反應與控制攝取量。
18. 謬誤:焦慮症患者不能旅行
澄清:
旅行本身並不是焦慮症的禁忌,反而可能透過環境轉換與放鬆活動,幫助減輕焦慮。但對部分患者而言,陌生環境與行程變化可能引發不安,因此事前規劃與準備非常重要。
19. 謬誤:焦慮症患者不能承擔責任
澄清:
焦慮症並不等於失去承擔責任的能力。經過治療與支持,患者可以逐步恢復甚至提升承擔責任的能力。
20. 謬誤:焦慮症會傳染
澄清:
焦慮症不是傳染病,不會透過接觸或空氣傳播。然而,長期與焦慮情緒共處的人,可能因共情或壓力傳遞而感到緊張或疲憊,因此家人與朋友也需要自我照顧。
了解更多焦慮症

中心環境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