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焦慮症

焦慮症的檢測方式
焦慮症的檢測方式可分為三個層次:自我評估、臨床量表、專業訪談。
一、自我評估工具:初步了解自己的狀況
自我檢測是許多人接觸心理健康的第一步。常見的焦慮症自我評估量表包括:
1.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-item scale - GAD-7(廣泛性焦慮量表)
GAD-7 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焦慮篩檢工具之一,主要用於評估個人在過去兩週內的焦慮程度。問卷包含七個項目,涵蓋情緒緊張、擔憂、坐立不安等常見症狀。總分越高,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。此量表簡潔易懂,適合一般成人使用,也常被應用於基層醫療與心理諮詢初診。
2. Beck Anxiety Inventory - BAI(貝克焦慮量表)
BAI 著重於焦慮的身體與情緒反應,共包含 21 項症狀,例如心悸、冒汗、呼吸困難等。使用者根據過去一週的感受進行評分,能有效區分焦慮與憂鬱的生理表現。此量表適合臨床使用,尤其在需要更細緻了解焦慮症狀表現時。
3.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– Anxiety Subscale - HADS-A(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-焦慮分量表)
HADS-A 原設計用於住院病人,但也廣泛應用於一般門診與社區心理健康篩檢。此量表強調情緒層面的焦慮感受,如緊張、擔心、驚慌等,並排除身體症狀干擾,適合用於有慢性病或身體不適者的心理評估。
這些工具雖然無法取代正式的臨床診斷,但能作為初步篩檢與自我覺察的起點。若評估結果顯示焦慮程度偏高,建議儘早諮詢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,以獲得更深入的診斷與治療建議。
焦慮症的臨床診斷流程:
焦慮症患者常因羞愧或擔心被貼標籤而延遲就醫。精神科醫師會以同理心傾聽,創造安心的對話空間。
醫生會詳細問診:
-
症狀出現的時間、頻率、持續多久
-
是否有特定觸發情境(如社交場合、工作壓力)
-
症狀是否影響生活功能(如工作、人際、睡眠)
-
是否有家族精神疾病史
-
是否曾經歷重大壓力事件或創傷
精神狀態檢查(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)以觀察患者的:
-
外觀與行為(是否坐立不安、顫抖)
-
情緒表達(是否焦躁、易怒)
-
認知功能(注意力、記憶力是否受影響)
-
思考內容(是否有災難化思維或非理性擔憂)
精神科醫生會依據以下標準進行診斷:
DSM-5(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)
以廣泛性焦慮症為例,需符合以下條件:
-
過度焦慮與擔憂,持續至少六個月
-
難以控制焦慮情緒
-
伴隨三項以上症狀(如疲倦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肌肉緊繃)
-
焦慮影響日常生活功能
-
非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
ICD-11(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分類)
ICD-11 對焦慮症的定義與 DSM-5 類似,但更強調症狀的持續性與對生活的影響,並考量文化背景與個人差異。
在焦慮症的臨床診斷過程中,精神科醫生不僅關注心理層面的症狀,也會仔細評估是否存在潛在的生理因素。這是因為許多身體疾病的表現可能與焦慮症狀相似,若未加以排除,可能導致誤診或延誤正確治療。
常見與焦慮症狀重疊的身體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、心律不整、貧血、低血糖、更年期症候群等。這些疾病可能引發心悸、手抖、冒汗、頭暈、呼吸困難等生理反應,容易被誤認為是焦慮發作。舉例來說,甲狀腺亢進患者常出現焦躁不安與心跳加快的情形,而心律不整則可能造成胸悶與驚恐感,與恐慌症的症狀極為相似。
因此,在焦慮症的初診階段,醫生有可會安排基本的生理檢查,包括血液檢驗(如甲狀腺功能、血糖、血紅素)、心電圖、甚至必要時的腦部影像檢查,以排除身體上的情況。這些檢查不僅有助於釐清症狀來源,也能建立更全面的診斷基礎。
除了排除身體疾病,鑑別診斷也涵蓋其他心理疾病的辨識。焦慮症常與憂鬱症、強迫症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等共病,症狀可能交錯重疊。例如,憂鬱症患者可能表現出焦慮、失眠與注意力不集中,而強迫症則可能伴隨高度焦慮與反覆思考。精神科醫生會透過結構化訪談與臨床觀察,判斷焦慮是否為主要診斷,或是其他疾病的附屬表現。
總而言之,生理檢查與鑑別診斷是焦慮症臨床評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唯有排除其他可能性,才能確立焦慮症的診斷,並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。
了解更多焦慮症

中心環境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