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焦慮症

抗抑鬱焦慮藥物全攻略
焦慮症(Anxiety Disorder)是一種常見且可治療的精神健康問題。當焦慮情緒長期持續、過度強烈,並影響日常生活時,就需要專業評估與治療。對於中度至重度焦慮症患者,藥物治療往往是康復的重要一環。
許多人對「抗焦慮藥」存在誤解,擔心會「上癮」或「讓人變得遲鈍」。事實上,大部分常用的抗焦慮藥並非成癮性藥物,而是透過調節腦內神經傳導物質,幫助過度活躍的神經系統恢復平衡,減輕緊張與不安感。
藥物治療的目的,就是透過調整大腦中神經化學物質,降低過度活躍的焦慮迴路,讓患者的情緒與生理反應回到平衡狀態。對於中重度焦慮症患者,藥物治療往往能在數週內顯著減輕症狀,並為心理治療創造更穩定的基礎。
我們會以簡單易懂的方式,帶你認識不同類型的抗焦慮藥物,它們的作用原理、適用情況、優點、可能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,讓你在治療過程中更安心、更有信心,並與醫生攜手邁向康復之路。以下是主要藥物類型:
1.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(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– SSRIs)
代表藥物:舍曲林(Sertraline)、帕羅西汀(Paroxetine)、氟西汀(Fluoxetine)、艾司西酞普蘭(Escitalopram)
作用機制:
阻斷神經元對血清素的回收,使突觸間血清素濃度上升,增強血清素的訊號傳遞,改善情緒穩定性與降低焦慮反應。
優點:
-
安全性高,適合長期使用
-
對多種焦慮亞型有效
-
無成癮性
注意事項:
-
初期可能短暫加劇焦慮或失眠
-
常見副作用:腸胃不適、頭痛、性功能影響
-
通常需 2–6 週才達最佳療效
2. 血清素與去甲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(Serotonin-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- SNRIs)
代表藥物:文拉法辛(Venlafaxine)、度洛西汀(Duloxetine)
作用機制:
同時阻斷血清素與去甲腎上腺素的回收,提升兩者在突觸間的濃度,兼顧情緒穩定與警覺性調節。
優點:
-
對情緒與身體症狀都有改善
-
無成癮性
注意事項:
-
可能引起血壓升高、口乾、失眠
-
停藥需漸進減量,避免戒斷症狀
3. 苯二氮䓬類(Benzodiazepines)
代表藥物:安定(Diazepam)、勞拉西泮(Lorazepam)、氯硝西泮(Clonazepam)
作用機制:
增強 GABA 的抑制作用,快速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度,達到鎮靜與放鬆效果。
適用對象:
-
急性焦慮或恐慌發作
-
作為其他長效藥物起效前先行採用的過渡性治療方案
優點:
-
起效快(30 分鐘–數小時)
-
能迅速緩解嚴重焦慮與失眠
注意事項:
-
有成癮與耐受性風險
-
長期使用可能影響記憶與專注
-
停藥需漸進減量,避免戒斷症狀
4. 非苯二氮䓬類抗焦慮劑 丁螺環酮(Buspirone)
作用機制:
部分 5-HT1A 受體致效劑,調節血清素系統,減少焦慮訊號的過度傳遞。
優點:
-
無成癮性
-
不會引起鎮靜或記憶力下降
-
適合長期維持治療
注意事項:
-
起效較慢(2–4 週)
-
對急性焦慮效果有限
5. 三環抗憂鬱劑(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- TCAs)
代表藥物:阿米替林(Amitriptyline)、丙咪嗪(Imipramine)
作用機制:
同時影響血清素、去甲腎上腺素等多種神經傳導物質,改善情緒與焦慮。
優點:
-
對部分難治性焦慮有效
注意事項:
-
副作用較多(口乾、便秘、體重增加、姿勢性低血壓)
-
需監測心律與血壓
6. 鈣離子通道調節劑
代表藥物:普瑞巴林 ( Pregabalin)
作用機制:
結合電壓依賴性鈣離子通道 α2-δ 亞單位,減少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釋放,降低神經系統過度活躍。
優點:
-
起效較快(部分患者 1 週內見效)
-
對身體症狀改善明顯
-
無成癮性
注意事項:
-
常見副作用:頭暈、嗜睡、體重增加、水腫
-
腎功能不全需調整劑量
-
停藥需漸進減量
7. 羥嗪(Hydroxyzine)
藥理分類:第一代抗組織胺(H1 receptor antagonist)
作用機制:阻斷組織胺 H1 受體,並有中樞鎮靜作用,可減輕焦慮與幫助入睡。
適用情境:
-
短期緩解焦慮
-
需要鎮靜助眠但不適合苯二氮䓬類的患者
優點:無成癮性,可用於急性焦慮
注意事項:可能引起嗜睡、口乾、便秘;長期使用效果有限
8. β-受體阻斷劑(Beta-blockers)
代表藥物:普萘洛爾(Propranolol)、阿替洛爾(Atenolol)
作用機制:阻斷交感神經 β 受體,減少心悸、顫抖、出汗等焦慮的生理症狀。
適用情境:
-
表演焦慮、考試焦慮等情境性焦慮
優點:快速控制身體症狀
注意事項:不直接改善心理焦慮;氣喘、低血壓患者需避免
9. 褪黑激素(Melatonin)
作用機制:調節生理時鐘,改善睡眠品質,間接減輕焦慮。
適用情境:
-
焦慮伴隨失眠
-
跨時區或輪班工作導致的睡眠障礙
優點:安全性高,無成癮性
注意事項:主要針對睡眠,對核心焦慮症狀效果有限
10. 抗精神病藥(Atypical Antipsychotics)
代表藥物:喹硫平(Quetiapine)、奧氮平(Olanzapine)、阿立哌唑(Aripiprazole)
作用機制:調節多巴胺與血清素受體,間接減輕焦慮與改善睡眠。
適用情境:
-
焦慮症合併重度憂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
-
對多線治療反應不佳的頑固性焦慮
優點:可改善焦慮、失眠與情緒波動
注意事項:體重增加、代謝症候群、嗜睡;需定期監測血糖與血脂
臨床選藥思路
精神科醫生在選擇抗焦慮藥物時,會綜合考慮:
-
症狀類型與嚴重程度
-
是否合併憂鬱症、慢性疼痛或其他精神疾病
-
過去用藥經驗與副作用耐受度
-
生活型態與職業需求(如需保持清醒度)
-
依賴風險與安全性
了解更多焦慮症

中心環境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