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抑鬱症

抑鬱症的成因與高危因素是甚麼?
一、生理方面(Biological Factors)
1. 遺傳傾向
研究顯示,若直系親屬(如父母、兄弟姊妹)曾患抑鬱症,個人患病風險可增加 2–3 倍。
2. 神經化學傳導物質失衡
大腦內的血清素(Serotonin)、去甲腎上腺素(Noradrenaline)與多巴胺(Dopamine)負責調節情緒、動機與專注力。當這些物質不足或調節異常時,情緒穩定性會下降,容易出現持續低落、失去興趣等抑鬱症狀。
3. 內分泌與免疫系統變化
長期壓力會激活下丘腦—垂體—腎上腺軸(hypothalamic-pituitary-adrenal (HPA) axis),導致皮質醇水平長期偏高,影響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部結構。此外,慢性炎症反應亦與抑鬱症的發生有關,顯示免疫系統與情緒健康之間存在密切關聯。
4. 身體疾病與藥物影響
慢性疾病如甲狀腺疾病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病,以及某些藥物(如長期使用類固醇)可能增加抑鬱風險。這些疾病不僅影響身體健康,也會透過生理與心理途徑影響情緒狀態。
二、心理方面(Psychological Factors)
1. 人格特質
過度自我批評、完美主義、不安全型依附等人格特質,會降低面對壓力時的心理韌性,使人更容易陷入負面情緒。
2. 早期創傷經驗
童年時期的忽視、虐待或失去重要依附對象,會影響大腦情緒調節系統的發展,增加日後患抑鬱症的風險。
3. 應對方式
傾向逃避、壓抑情緒或長期糾結於消極想法的人,更容易陷入抑鬱循環。缺乏有效的情緒表達與壓力管理技巧,會令負面情緒累積。
4. 認知偏差
長期以悲觀態度看待自己、周遭環境與未來,會加劇抑鬱傾向。這種負面思維模式會影響行為選擇,進一步限制生活中的正面經驗。
三、社會方面(Social Factors)
1. 重大生活事件
喪親、失業、離異、經濟困難等重大壓力事件,經常是抑鬱症的觸發因素。這些事件會打亂生活節奏,並引發長期的情緒困擾。
2. 社會孤立
缺乏支持性人際網絡,或長期感到孤單無助,會增加患病風險。社會支持是情緒健康的重要保護因素。
3. 工作與學業壓力
持續的高壓環境、有限的自主性,以及來自上司或同儕的批評,會逐漸侵蝕心理承受能力,增加抑鬱症發作的可能性。
4. 文化與標籤化
在某些文化中,精神疾病仍被視為羞恥或弱點,導致患者不願公開症狀,錯過及時治療的機會,使病情惡化。
了解更多抑鬱症

中心環境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