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焦慮症

焦慮症是什麼?
在現代社會中,生活節奏快速、競爭激烈,許多人都曾感受過焦慮。適度的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,能幫助我們在面對挑戰時保持警覺與專注。然而,當焦慮的程度過高、持續時間過長,或在沒有明顯威脅的情況下頻繁出現,並且影響到日常生活、工作與人際關係時,就可能已經發展成焦慮症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- WHO)統計,全球約有 3.6% 的人口正受焦慮症困擾,而在香港,焦慮症的終生患病率可達 4–6%。
焦慮症並非單一疾病,而是一組彼此相關的精神健康障礙的總稱,涵蓋多種類型,包括廣泛性焦慮症(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, GAD)、恐慌症(Panic Disorder)、社交焦慮症(Social Anxiety Disorder)以及特定恐懼症(Specific Phobia)等。
廣泛性焦慮症的特徵是長期、過度且難以控制的擔憂,這種擔憂往往與實際情況不成比例,並可能伴隨肌肉緊張、疲倦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易怒及睡眠困難等症狀。恐慌症則表現為突如其來且強烈的恐懼感,常伴隨心悸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頭暈或出汗等急性身體反應,發作時患者甚至可能誤以為自己正面臨生命危險。社交焦慮症患者在社交場合中會感到極度緊張與不安,害怕被他人評價、批評或當眾出錯,因此可能避免參與社交活動。特定恐懼症則是對特定事物或情境(如高處、昆蟲、飛行、打針)產生強烈且不合比例的恐懼,患者往往會刻意迴避相關情境,影響日常生活與功能。
這些不同類型的焦慮症雖然表現形式各異,但都會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,及早識別與治療能有效減輕症狀並改善生活狀態。
焦慮症的症狀可分為心理與身體兩大類。心理症狀包括過度擔憂、緊張不安、易怒、注意力難以集中、對未來有強烈不安感;身體症狀則可能出現心悸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出汗、手抖、腸胃不適、肌肉緊繃、頭痛與失眠。這些症狀若持續數週甚至數月,並影響到工作、學業或人際關係,就需要考慮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。
焦慮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,通常是生物、心理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生物因素包括大腦神經傳導物質(如血清素、去甲腎上腺素)失衡,或杏仁核等情緒中樞過度活躍;遺傳因素則顯示,家族中若有焦慮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病史,罹患風險會較高;心理因素方面,某些人格特質如完美主義、過度自我要求,以及童年創傷經驗,都可能增加焦慮症的風險;環境因素則包括長期壓力、重大生活變化(如失業、離婚、喪親)與慢性疾病等。
若未及時治療,焦慮症可能對生活造成深遠影響。患者可能因無法專注工作或學習而影響表現,社交活動減少導致孤立感增加,長期焦慮還會提高心血管疾病、腸胃疾病的風險。此外,焦慮症常與抑鬱症、失眠、物質濫用等共病問題同時出現。
焦慮症是可治療的,且治療效果通常良好。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心理治療、藥物治療與生活方式調整。心理治療中,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-CBT)是治療焦慮症的黃金標準,能幫助患者識別並改變負面思維模式與行為反應;暴露治療則透過逐步面對恐懼情境,降低焦慮反應;正念減壓(Mindfulness)則透過專注當下,減少對未來的過度擔憂。藥物治療方面,常用的抗焦慮藥物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(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- SSRI)與血清素與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(Serotonin–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- SNRI);短期鎮靜劑如苯二氮平類藥物可用於急性期緩解,但需避免長期使用以防依賴;部分抗癲癇藥或抗精神病藥物也可作為輔助治療。生活方式調整則包括規律運動(如游泳、瑜伽)、健康飲食(避免過量咖啡因與酒精)、固定作息與睡眠管理,以及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、漸進式肌肉放鬆與冥想。
當焦慮症狀持續兩週以上,並影響到日常生活、工作或人際關係時,建議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評估與治療。及早介入不僅能縮短病程,還能降低復發風險。對患者而言,家人與朋友的理解與支持至關重要——傾聽而非批評、鼓勵求助、尊重患者的步調、提供穩定的生活環境,都是幫助他們康復的重要力量。
焦慮症不是個人軟弱的表現,而是一種常見且可治療的精神疾病。透過專業的心理治療、藥物治療與生活方式調整,大多數患者都能顯著改善症狀,重拾生活的平靜與自信。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正被焦慮困擾,請記住——尋求幫助是勇敢的第一步,及早治療,才能讓身心回到健康的軌道。
了解更多焦慮症

中心環境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