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媒體分享


平安三寶與精神健康講座
何雅莉精神科專科醫生和王譯生律師獲屯門區三聖關愛隊邀請,分享平安三寶(遺囑/平安紙、持久授權書、預設醫療指示)與精神健康知識,例如情緒、抑鬱、認知障礙症等資訊。
8月3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【講座回顧】揭開「太空油」危機 — 依托咪酯濫用在港蔓延
何雅莉精神科專科醫生應灣仔地區康健站邀請,與各位醫護同仁分享依托咪酯在本港的濫用現況。依托咪酯(Etomidate)原為短效麻醉劑,僅用於臨床麻醉誘導,但近年卻被部分人士作為娛樂性物質吸食,俗稱「太空油」。此類物質多經電子煙吸入,且常混合其他精神活性成分,增加對身心的危害。隨着濫用個案及相關併發症上升,香港特區政府已於 2025 年 2 月將其及類似物列為危險藥物。面對此趨勢所帶來的公共衞生風險,必須採取跨專業協作的綜合應對策略,透過教育、早期識別與支援服務,減低傷害,守護社區健康。
8月2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《如何提升青少年抗逆及適應力》網上講座
近年青少年壓力問題日益受關注,其中一大原因是適應挑戰。求學階段或會擔心學業與人際,臨近畢業則面對前路與就業的不安,有時更害怕辜負自己或他人的期望。作為家人、朋友或老師,當年輕人出現適應困難時,其他人或未必完全理解,也不知如何幫助。是次講座將以動畫呈現青少年在不同階段的挑戰,並探討提升抗逆力及提供適切支援的方法,讓我們攜手守護他們的心理健康。
2024年7月1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影響我們是否易怒的因素 - 基因
基因在情緒反應中佔一席位,使部分人天生對壓力更敏感,感到煩躁或易怒。然而,基因並不決定一切。透過養成健康生活習慣、學習情緒調節技巧並建立支持網絡,我們依然能培養穩定情緒,以平和的心迎接挑戰。
2024年3月2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舒緩情緒的練習- 肩膀放鬆
當情緒緊繃時,肩膀常不自覺上提,令壓力加劇。請慢慢吸氣,感受肩膀微微上升,再緩緩呼氣,讓肩膀自然下沉。每天花數分鐘練習,能幫助釋放壓力,放鬆身心,讓情緒回到平穩與安定的狀態。
2024年3月2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影響我們是否易怒的因素 - 生活習慣
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情緒穩定的基礎。若長期睡眠不足、飲食失衡、缺乏運動或承受壓力,容易使耐性下降、情緒易怒。透過規律作息、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與放鬆練習,可幫助我們維持情緒平衡,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挑戰。
2024年3月2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舒緩情緒的練習- 呼吸放鬆
當情緒緊張時,先停下來,專注於呼吸。慢慢吸氣,感受空氣進入胸腔,再緩緩吐氣,讓壓力隨之釋放。每天花數分鐘練習呼吸放鬆,有助平穩心情、減輕焦慮,讓身心回到安定與舒適的狀態。
2024年3月2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暴食症有得醫 別氣餒
暴食症是一種以反覆性失控暴食及補償性行為為特徵的飲食失調。患者雖體重多維持正常,卻長期對身形不滿,自青春期起頻繁節食。節食後常在短時間內(如2小時內)大量進食高糖高脂食物,隨即因罪惡感及羞愧而採取催吐、濫用瀉劑、利尿劑或劇烈運動等方式減重。此惡性循環每週至少發生一至兩次,持...
2024年1月24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醫生點講|後生仔成日覺攰、全身疼痛?可能是慢性疲勞綜合症找上門
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症狀、成因與治療方法,並提供睡眠與生活調整建議,幫助改善情緒與專注力。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厭食症危險不可輕視
厭食症是一種高危且影響深遠的飲食失調症,患者常因極端恐懼肥胖與過度追求纖瘦體形,採取過度節食、催吐或濫用藥物等方式減重,導致營養不良、體重過輕及多種身心健康問題。嚴重者可引發免疫力下降、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。治療需同時處理身體與心理問題,包括營養重建、認知行為治療、家庭治療及必要的藥物輔助。及早介入是恢復健康的關鍵。
2023年12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健康關注組| 了解慢性疲勞綜合症 擺脫疲勞心理狀態
長期疲勞並非單一原因造成,除了甲狀腺功能減退,慢性疲勞綜合症(CFS)亦是常見元兇。CFS 患者常出現持續疲倦、注意力下降、睡眠質素差等症狀,影響生活與工作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與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,為大家分析兩者的臨床差異、診斷方法及治療方向,提醒公眾及早求醫,避免病情惡化。
2023年12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健康關注組|揭開長期疲勞真相 係甲狀腺低下定係另有原兇?|慢性疲勞綜合症
日常工作繁忙後感到疲倦屬正常,但若休息後仍長期感到乏力,就要留意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。此病與慢性疲勞綜合症等疾病容易混淆。《健康關注組》邀請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及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剖析病因、症狀及診斷方法,並分享治療方向,幫助公眾正確認識病情,及早求醫。
2023年12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精神科藥物使用與求助行為的誤解
在香港,每七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於任何時間會經歷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。然而,精神健康仍然存在許多誤解,導致四分之三的患者沒有尋求專業協助。這些迷思特別集中於精神科藥物與求助行為,例如「藥物無效」、「會令人上癮」、「副作用難以忍受」或「尋求幫助是軟弱」。事實上,精神科藥物能有效調節神經傳導物質,減輕症狀,並配合心理治療與生活調整,幫助患者重拾生活質素。當藥物由專業醫生處方並監測時,其安全性與療效均獲肯定。澄清這些誤解不僅能減少污名化,更能鼓勵患者及早求助,獲得應有的支持與關懷。
2023年12月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醫生與你 靜觀步行
在香港這個節奏急促的城市,學業、工作與家庭壓力隨處可見。靜觀練習能幫助我們專注當下,覺察身體與情緒,並以平靜心態接納此刻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將親自示範靜觀呼吸與靜觀步行,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,重拾內在平衡與力量。
2023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【時事全方位】怎加強精神健康及少數族裔支援
探討香港精神健康服務及少數族裔支援的資源缺口,並分析可行措施以預防悲劇重演,推動更全面的復康與治療支援。
2023年6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慢性疲勞綜合症五大症狀 易令人抑鬱焦慮
慢性疲勞綜合症(ME/CFS)是一種長期且複雜的疾病,患者即使充分休息仍感極度疲累,並可能伴隨勞動後倦怠、認知障礙、肌肉與關節疼痛、睡眠障礙等症狀。此病可嚴重影響學業、工作與日常生活,並增加抑鬱、焦慮等情緒問題風險。透過專業診斷、非藥物管理及藥物治療,患者有機會改善症狀、提升生活質素。
2023年5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健康關注組|更年期 情緒問題 唔理佢隨時跟你一世!
更年期女性因荷爾蒙變化,常出現情緒低落、焦慮、易怒及失眠等問題,若長期忽視,可能引發抑鬱症或焦慮症。精神科醫生提醒,情緒困擾並非單純「心情差」,而是身心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。透過心理輔導、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調整,可有效改善情緒,提升生活質素,助女性順利度過更年期,重拾精神健康與自信。
2023年5月1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生氣了,要忍還是爆發?
何雅莉醫生詳解生氣與憤怒,並帶領練習以穩定身心。
2023年1月2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小朋友的「管」與「教」
許多家長在管教孩童時常感挫折,面對自閉症兒童更顯挑戰。 管教與教養性質不同:管以明確規範和指令約束行為,短期內可見成效;教則為漸進歷程,需先建立親子互信與有效溝通,再透過示範、引導與正向強化,協助兒童內化並維持適切行為。...
2022年7月1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安全環境下驚恐突然來襲!腹式呼吸助紓緩情緒
驚恐症是以反覆突發的劇烈恐懼和身體不適為特徵的焦慮 情况 。發作時患者常出現心悸、胸痛、呼吸急促、出汗、顫抖、眩暈等,並伴隨對死亡或失控的恐懼。每次發作多在數分鐘內達高峰,雖迅速緩解,但患者仍會因擔憂復發而限制日常生活。 即使在安全環境,驚恐發作亦可突襲。...
2022年7月12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