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精神科藥物使用與求助行為的誤解

  • Blossom
  • 2023年12月5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精神科藥物使用與求助行為的誤解


精神科藥物與求助行為的誤解


在香港,估計每七個人當中,就有一人於任何時間會經歷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。然而,精神健康仍然被廣泛誤解。研究顯示,四分之三的患者並沒有尋求專業協助,往往是因為對精神科藥物與精神疾病的迷思與誤解。要鼓勵及早求助與有效治療,澄清這些迷思至關重要。


迷思一:精神科藥物無法幫助「心理問題」

精神科藥物能作用於神經傳導物質,影響身心症狀。它們能減輕困擾性的症狀,讓患者更容易從輔導、心理治療及生活方式調整中受益,最終提升生活質素。


迷思二:精神科藥物會令人上癮

在合資格醫生的專業處方下,藥物劑量是安全的。若您擔心依賴問題,應與精神科醫生討論。藥物需要時間發揮療效,如需停藥,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量,以避免出現戒斷反應。


迷思三:精神科藥物副作用難以忍受

如同其他藥物,精神科藥物可能帶來副作用,例如輕微疲倦或口乾。然而,新一代藥物的副作用通常較少或較輕微,並且很多會隨時間改善。若有疑慮,請與醫生坦誠溝通。


迷思四:精神科藥物會改變我的性格

這些藥物並不會改變您的個性,而是幫助減輕症狀,讓您能更清晰地展現真正的自己,並恢復日常功能。


迷思五:感覺好轉後就可以停藥

即使症狀改善,也應按照醫生建議繼續服藥,以防復發。過早停藥會增加症狀再次出現的風險。


迷思六:我需要一輩子服用精神科藥物

治療時間因診斷、症狀嚴重程度及個人需要而異。有些人只需短期治療,另一些人則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支持。醫生會根據您的情況提供專業指引。


迷思七:尋求幫助是軟弱的表現

精神疾病往往源於基因、生物、心理及社會等多重因素。尋求幫助是一種勇氣與力量的展現,同時有助減少污名化,推動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。


迷思八:我可以靠自己「走出來」

精神疾病並非個人意志薄弱所致。藥物配合心理治療,能顯著改善症狀並提升生活質素。


最後的話

要建立一個沒有污名的精神健康文化,關鍵在於正確認識精神疾病、理解藥物的角色,以及重視專業協助。透過打破迷思,我們能鼓勵更多人勇敢尋求應得的支持與關懷。


《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精神健康基金會》專訪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:精神科藥物與求助行為的誤解






留言


寧心醫療

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33號 
萬邦行12樓1204室

(中環站D2出口)

星期一至星期五

9:00 - 18:00

星期六

9:00 - 15:00

(敬請預約)​​

電郵:info@hktbc.com 

電話:+852 2838 8188

傳真:+852 2838 8880

  • Whatsapp
  • Facebook
  • Youtube

微信:drlilyhk

聯絡寧心醫療

© 2025 by The Blossom Clinic 寧心醫療版權所有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