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媒體分享


情緒導航 | 認識躁鬱症
躁鬱症並非單純的情緒化,而是一種涉及大腦與情緒調節的精神健康疾病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提醒,透過認識躁期與抑鬱期的症狀,我們能更早發現警號,並以理解與支持陪伴患者走向康復。
9月25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平安三寶與精神健康講座
何雅莉精神科專科醫生和王譯生律師獲屯門區三聖關愛隊邀請,分享平安三寶(遺囑/平安紙、持久授權書、預設醫療指示)與精神健康知識,例如情緒、抑鬱、認知障礙症等資訊。
8月3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【講座回顧】揭開「太空油」危機 — 依托咪酯濫用在港蔓延
何雅莉精神科專科醫生應灣仔地區康健站邀請,與各位醫護同仁分享依托咪酯在本港的濫用現況。依托咪酯(Etomidate)原為短效麻醉劑,僅用於臨床麻醉誘導,但近年卻被部分人士作為娛樂性物質吸食,俗稱「太空油」。此類物質多經電子煙吸入,且常混合其他精神活性成分,增加對身心的危害。隨着濫用個案及相關併發症上升,香港特區政府已於 2025 年 2 月將其及類似物列為危險藥物。面對此趨勢所帶來的公共衞生風險,必須採取跨專業協作的綜合應對策略,透過教育、早期識別與支援服務,減低傷害,守護社區健康。
8月2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醫生點講|後生仔成日覺攰、全身疼痛?可能是慢性疲勞綜合症找上門
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症狀、成因與治療方法,並提供睡眠與生活調整建議,幫助改善情緒與專注力。
2024年1月1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厭食症危險不可輕視
厭食症是一種高危且影響深遠的飲食失調症,患者常因極端恐懼肥胖與過度追求纖瘦體形,採取過度節食、催吐或濫用藥物等方式減重,導致營養不良、體重過輕及多種身心健康問題。嚴重者可引發免疫力下降、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。治療需同時處理身體與心理問題,包括營養重建、認知行為治療、家庭治療及必要的藥物輔助。及早介入是恢復健康的關鍵。
2023年12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精神科藥物使用與求助行為的誤解
在香港,每七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於任何時間會經歷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。然而,精神健康仍然存在許多誤解,導致四分之三的患者沒有尋求專業協助。這些迷思特別集中於精神科藥物與求助行為,例如「藥物無效」、「會令人上癮」、「副作用難以忍受」或「尋求幫助是軟弱」。事實上,精神科藥物能有效調節神經傳導物質,減輕症狀,並配合心理治療與生活調整,幫助患者重拾生活質素。當藥物由專業醫生處方並監測時,其安全性與療效均獲肯定。澄清這些誤解不僅能減少污名化,更能鼓勵患者及早求助,獲得應有的支持與關懷。
2023年12月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醫生與你 靜觀步行
在香港這個節奏急促的城市,學業、工作與家庭壓力隨處可見。靜觀練習能幫助我們專注當下,覺察身體與情緒,並以平靜心態接納此刻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將親自示範靜觀呼吸與靜觀步行,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,重拾內在平衡與力量。
2023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慢性疲勞綜合症五大症狀 易令人抑鬱焦慮
慢性疲勞綜合症(ME/CFS)是一種長期且複雜的疾病,患者即使充分休息仍感極度疲累,並可能伴隨勞動後倦怠、認知障礙、肌肉與關節疼痛、睡眠障礙等症狀。此病可嚴重影響學業、工作與日常生活,並增加抑鬱、焦慮等情緒問題風險。透過專業診斷、非藥物管理及藥物治療,患者有機會改善症狀、提升生活質素。
2023年5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情緒健康|搏殺期上班族易患抑鬱症?
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病,長期承受壓力或情緒低落而未能改善,可能影響動力、睡眠、食慾與專注力。精神科專科何雅莉醫生提醒,若負面情緒持續超過兩星期,應及早求醫。現時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輔導,可有效改善情緒並恢復動力,新型藥物如 SSRI 與 SNRI 副作用較少,助患者更快重回日常生活。
2023年5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健康關注組|更年期 情緒問題 唔理佢隨時跟你一世!
更年期女性因荷爾蒙變化,常出現情緒低落、焦慮、易怒及失眠等問題,若長期忽視,可能引發抑鬱症或焦慮症。精神科醫生提醒,情緒困擾並非單純「心情差」,而是身心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。透過心理輔導、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調整,可有效改善情緒,提升生活質素,助女性順利度過更年期,重拾精神健康與自信。
2023年5月1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共病現象︰ASD & ADHD
自閉症譜系障礙(ASD)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DHD)常同時出現,約五至七成 ASD 兒童具備 ADHD 症狀。當兩者共病時,孩子在社交、學習與情緒上面臨更大挑戰,焦慮與負面情緒風險亦顯著增加。透過早期專業評估、行為療法、社交技巧訓練與跨專業團隊合作,能有效促進共病兒童的身心健康與全方位發展。
2022年6月1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《如何令家庭開心快樂》
家庭既可能是最堅實的後盾,也可能成為壓力來源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指出,善待自己、培養情緒管理、真誠溝通與共享高品質時光,是營造幸福家庭的關鍵。透過自我關懷與正向互動,能有效舒緩情緒,並提升心理健康與復原力。
2022年6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頑皮定係有ADHD?
旭旭因專注力不足被誤認為頑皮,經專業評估確診 ADHD 並接受治療後,行為與學習表現大幅改善。ADHD 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,症狀包括注意力渙散、過度活躍與衝動行為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強調,及早診斷並結合藥物與行為治療,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與生活品質。
2022年5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停止ADHD治療 感染新冠風險增
ADHD(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)患者因專注力與自控力較弱,疫情期間更容易忽視防疫規範,如摘口罩、未洗手觸口鼻或忽略社交距離,增加感染風險。研究顯示,若停止藥物治療,自控力退化,感染新冠風險亦升高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提醒,持續接受中樞神經刺激劑治療及行為療法,對落實防疫措施與康復至關重要。
2022年4月2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提升抗逆力
在疫情壓力下,如何兼顧身心健康?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分享提升情緒韌性的實用策略,幫助大眾舒緩壓力、增強抗逆力,從內在調養到外在實踐,全面守護心理健康。
2022年4月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身體響起警號? 情緒問題要留意!
持續疫情對情緒健康造成深遠影響,抑鬱症成為最常見的精神健康挑戰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提醒,若出現長期情緒低落、失眠或失去動力,應及早求醫,抑鬱症是可治癒的。
2022年4月1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