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媒體分享


開學焦慮Q&A|暑假後學生重返校園易有「開學焦慮」 一文解構成因徵狀、應對方法
暑假結束,部分學生面對新學年或感焦慮與不安,稱為「開學焦慮症」或「假期後綜合症」。成因包括假期後腎上腺素下降、作息改變及校園負面記憶被喚起。症狀可涉及心理(擔憂人際、課業,甚至抑鬱或驚恐)、生理(腸胃不適、心悸、頭暈)及行為(失眠、退縮、逃避上學)。高風險群為性格內向、適應力弱、曾受欺凌或有精神科病史者。多數學生開學後數天至數週可改善;如症狀持續,宜盡早求助。學生應自我覺察情緒、練習放鬆,家長則須耐心傾聽、給予支持,共同協助孩子平穩過渡,迎接新學年。
8月2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如何分辨抑鬱症、焦慮症定係躁鬱症?
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穩的時候,究竟幾時係有問題?有抑鬱、焦慮定係躁鬱?
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講解躁鬱症病症和治療方法。
2024年10月4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流行都市|開學焦慮症|兒童及青少年|情緒問題
每逢暑假尾聲,不少學生因開學壓力出現情緒波動、失眠、頭痛等症狀,原來,佢哋可能係「開學焦慮症」?
2024年8月3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流行都市|男人都會有更年期?
不少人以為更年期只屬女士,其實男士同樣會經歷身心轉變。隨年齡增長,男性荷爾蒙下降,或出現情緒波動、專注力下降、睡眠變差,甚至性功能改變。更年期並不可怕,關鍵是及早認識身體訊號,正視情緒變化,並與家人或專業人士溝通。今集《流行都市》將分享男士更年期的症狀、心理影響及治療方法,包括生活調整、心理支援與藥物治療,助大家以關懷與理解,平穩度過人生自然階段。
2024年7月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健康關注組|中風後就有強迫症?因為強迫症所以中風?
近年研究顯示,「強迫症」與「中風」或存在關聯,有患者在中風後出現強迫症狀。雖然因果關係仍在探討,但兩者皆會影響生活與心理健康。《健康關注組》邀請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及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劉國光,從精神健康與腦血管疾病角度,剖析最新研究與治療方向,協助公眾及早識別症狀、及時求醫,守護腦部與心靈健康。
2024年4月2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患上社交恐懼症 最怕被人留意到自己
在與他人見面或互動時,適度的緊張有助提醒我們謹言慎行,並非異常。多數人在初始階段感到不安,但隨即進入狀態,專注於任務。然而,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焦慮往往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、工作與人際交往,甚至無法完成基本社交行為,需及時辨識與介入。...
2023年11月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焦慮、易怒?可能是「開學症候群」,專家親授打敗壞情緒
長假後部分青少年會出現「開學症候群」或「開學焦慮症」,表現為失眠、疲倦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焦慮及情緒低落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指出,性格特質、適應力及過往經歷均可能影響風險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、家長支持及學校配合,大部分學生可順利渡過過渡期,避免焦慮惡化為長期心理問題。
2023年8月2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慢性疲勞綜合症五大症狀 易令人抑鬱焦慮
慢性疲勞綜合症(ME/CFS)是一種長期且複雜的疾病,患者即使充分休息仍感極度疲累,並可能伴隨勞動後倦怠、認知障礙、肌肉與關節疼痛、睡眠障礙等症狀。此病可嚴重影響學業、工作與日常生活,並增加抑鬱、焦慮等情緒問題風險。透過專業診斷、非藥物管理及藥物治療,患者有機會改善症狀、提升生活質素。
2023年5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健康關注組|更年期 情緒問題 唔理佢隨時跟你一世!
更年期女性因荷爾蒙變化,常出現情緒低落、焦慮、易怒及失眠等問題,若長期忽視,可能引發抑鬱症或焦慮症。精神科醫生提醒,情緒困擾並非單純「心情差」,而是身心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。透過心理輔導、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調整,可有效改善情緒,提升生活質素,助女性順利度過更年期,重拾精神健康與自信。
2023年5月1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長者常見精神健康問題和症狀及照顧對策
心理健康對每位長者都至關重要。隨著年齡增長,長者可能面對身體機能衰退、獨居孤單、家庭關係變化等挑戰,容易承受無形壓力,導致情緒低落、焦慮,甚至引發抑鬱症。精神科醫生提醒,及早識別與介入能有效改善情緒與認知功能,提升生活質素。透過專業治療、家人支援及健康生活習慣,長者可維持精神健康與自信。
2023年2月1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恐懼症有得醫
恐懼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,可協助避開危險。若在無實際威脅下,對特定事物或情境持續產生不合比例的恐懼,即為恐懼症。過度焦慮會干擾工作、學習與人際關係,侵蝕自信與生活品質,並可能導致抑鬱等併發症。
依照美國精神醫學會分類,恐懼症可分為:
- 特殊恐懼症:對動物、高空、狹小空間、注射或噪音等日常事物產生強烈恐懼。
- 社交恐懼症:害怕在公共場合被注視或評價,進而迴避人際互動。
- 廣場恐懼症:對無法迅速離開的公共場所感到焦慮,如獨自乘車或走入擁擠街道。
患者常伴隨急性驚恐發作,表現為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、出汗、顫抖或胸悶。若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且嚴重影響生活,應盡速尋求專業協助。治療可採認知行為治療、系統性去敏感化及藥物干預,早期介入有助打破恐懼循環,重建正常生活,並減少併發風險。
2022年8月2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安全環境下驚恐突然來襲!腹式呼吸助紓緩情緒
驚恐症是以反覆突發的劇烈恐懼和身體不適為特徵的焦慮 情况 。發作時患者常出現心悸、胸痛、呼吸急促、出汗、顫抖、眩暈等,並伴隨對死亡或失控的恐懼。每次發作多在數分鐘內達高峰,雖迅速緩解,但患者仍會因擔憂復發而限制日常生活。 即使在安全環境,驚恐發作亦可突襲。...
2022年7月12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