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焦慮、易怒?可能是「開學症候群」,專家親授打敗壞情緒

  • Blossom
  • 2023年8月29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9月12日


開學症候群

每逢長假或暑假結束,部分青少年會出現情緒低落、提不起勁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失眠的情況,這種現象被稱為 「開學症候群」(Post-Holiday Syndrome)。雖然它並非正式的精神科診斷,但卻是常見的心理適應反應。


什麼是「開學症候群」?

開學症候群通常在假期結束後出現,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失眠或睡眠質素下降

  • 容易疲倦、缺乏動力

  • 注意力不集中

  • 焦慮、易怒、心煩意亂

  • 情緒低落或沮喪


假期期間的興奮感會令體內腎上腺素水平上升,但開學後腎上腺素下降,加上作息時間改變,大腦需要重新適應規律生活,容易引發短暫的負面情緒。


如果情緒低落持續超過兩星期,並伴隨明顯的焦慮、恐懼、身體不適,甚至拒絕上學,就要留意是否出現 「開學焦慮症」。這種情況在疫情後更為普遍,尤其容易出現在:

  • 性格內向敏感、易焦慮或悲觀依賴的青少年

  • 適應力較弱或曾有校園欺凌經歷

  • 患有自閉症、過度活躍症、焦慮症或抑鬱症

  • 有網絡成癮問題的青少年


專業治療與支援方法

  • 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(CBT):包括社交技巧訓練、呼吸與放鬆練習、正向思維調整、逐步面對恐懼情境等。

  • 家長參與:口頭鼓勵、適當獎勵,陪伴孩子面對挑戰。

  • 藥物治療:在嚴重焦慮或伴隨抑鬱時,醫生可能會處方抗抑鬱藥或短期鎮靜劑。


家長與學校可採取的預防與協助措施

  1. 提前準備:開學前調整作息,準備好學習用品,建立信心。

  2. 溝通支持:傾聽孩子的擔憂,提供情感支持。

  3. 逐步適應:開學前參加校園活動或參觀學校。

  4. 建立支援網絡:與老師、社工保持聯繫,分享孩子的需要。

  5. 鼓勵自我管理:教導深呼吸、放鬆練習、正面自我對話等技巧。


大部分開學症候群屬短暫現象,但若情緒困擾持續或影響日常生活,應及早尋求專業精神科或臨床心理學支援。及早介入,能有效減低焦慮惡化為長期心理疾病的風險。


《點讀》專訪  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 焦慮、易怒?可能是「開學症候群」,專家親授打敗壞情緒




留言


寧心醫療

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33號 
萬邦行12樓1204室

(中環站D2出口)

星期一至星期五

9:00 - 18:00

星期六

9:00 - 15:00

(敬請預約)​​

電郵:info@hktbc.com 

電話:+852 2838 8188

傳真:+852 2838 8880

  • Whatsapp
  • Facebook
  • Youtube

微信:drlilyhk

聯絡寧心醫療

© 2025 by The Blossom Clinic 寧心醫療版權所有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