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媒體分享


與抑鬱者同行
《新紫荊廣場》邀請精神科醫生何雅莉分享「與抑鬱者同行」,以臨床經驗,引領聽眾認識抑鬱症的本質與治療方向。節目不僅講解醫學資訊,更強調同理與陪伴的重要性,適合所有關心心理健康的人收聽。
9月1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防產後抑鬱變悲劇: 注意6大警號 及早識別
電影《虎毒不》近日上映,故事聚焦一位新手媽媽,面對沉重的育兒壓力及丈夫缺乏支持,出現產後抑鬱症。這種情緒困擾若未及早處理,可能會對母親、嬰兒,甚至整個家庭造成嚴重傷害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指出,部分媽媽可能會出現屬於產後早期的情緒變化,但一般都會於幾天內自行緩解。當產後情緒...
5月27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失眠背後可能隱藏抑鬱症
經濟衰退下的裁員潮令失業壓力上升,睡眠質素下滑。長期失眠常為抑鬱、焦慮等情緒病警訊,影響認知、情緒、身心健康。
臨床上,結合認知行為治療與抗抑鬱藥,有助改善情緒與失眠,減少對安眠藥依賴,助患者重拾生活。
5月2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情緒大起大落 原來有機會係躁鬱症?
躁鬱症又稱「雙相情感障礙」。患者情緒波動大:躁狂期出現情緒高漲、異常興奮、充滿自信,甚至會做出衝動行為;抑鬱期則情緒低落、興趣缺乏、失眠食欲減退,嚴重可有自傷或自殺念頭。成因包括神經傳導失衡、遺傳及環境壓力等。由於病識感不足,患者對藥物依從性常受影響。長效針劑注射能持續穩定情緒、減少漏服,降低復發及住院風險。
2024年10月3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如何分辨抑鬱症、焦慮症定係躁鬱症?
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穩的時候,究竟幾時係有問題?有抑鬱、焦慮定係躁鬱?
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講解躁鬱症病症和治療方法。
2024年10月4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對人歡笑背人垂淚 微笑抑鬱症患者何以把自己藏起來?
動物的保護色為求生存,但人若過度掩藏真我,易導致心理失衡。自尊心強的梁小姐學業和工作成績優異,她卻長期壓抑負面情緒。拒絕示弱的她將抑鬱埋於心底,終致情緒崩潰、工作失常,後確診抑鬱症。 「微笑抑鬱症」患者表面正常、內心憂鬱,常伴失眠、食慾不振、疲倦等。他們追求完美,不願讓人發...
2024年7月2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流行都市|男人都會有更年期?
不少人以為更年期只屬女士,其實男士同樣會經歷身心轉變。隨年齡增長,男性荷爾蒙下降,或出現情緒波動、專注力下降、睡眠變差,甚至性功能改變。更年期並不可怕,關鍵是及早認識身體訊號,正視情緒變化,並與家人或專業人士溝通。今集《流行都市》將分享男士更年期的症狀、心理影響及治療方法,包括生活調整、心理支援與藥物治療,助大家以關懷與理解,平穩度過人生自然階段。
2024年7月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年輕OL情緒極低落現幻覺 藥物+心理治療助走出陰霾|醫生拆解症狀、誘發因素及治療方法
當身體不適,我們自然尋求醫療;但面對情緒困擾,許多人卻常因諱疾忌醫而錯過黃金治療期。精神科何雅莉醫生提醒,抑鬱症並非無藥可醫,早期正視並接受專業評估,能避免病況惡化,減少對家庭、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影響。 抑鬱症在香港日漸普及,任何人均有罹患風險,成因包括遺傳、物質濫用、環境壓...
2023年10月25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慢性疲勞綜合症五大症狀 易令人抑鬱焦慮
慢性疲勞綜合症(ME/CFS)是一種長期且複雜的疾病,患者即使充分休息仍感極度疲累,並可能伴隨勞動後倦怠、認知障礙、肌肉與關節疼痛、睡眠障礙等症狀。此病可嚴重影響學業、工作與日常生活,並增加抑鬱、焦慮等情緒問題風險。透過專業診斷、非藥物管理及藥物治療,患者有機會改善症狀、提升生活質素。
2023年5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情緒健康|搏殺期上班族易患抑鬱症?
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病,長期承受壓力或情緒低落而未能改善,可能影響動力、睡眠、食慾與專注力。精神科專科何雅莉醫生提醒,若負面情緒持續超過兩星期,應及早求醫。現時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輔導,可有效改善情緒並恢復動力,新型藥物如 SSRI 與 SNRI 副作用較少,助患者更快重回日常生活。
2023年5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健康關注組|更年期 情緒問題 唔理佢隨時跟你一世!
更年期女性因荷爾蒙變化,常出現情緒低落、焦慮、易怒及失眠等問題,若長期忽視,可能引發抑鬱症或焦慮症。精神科醫生提醒,情緒困擾並非單純「心情差」,而是身心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。透過心理輔導、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調整,可有效改善情緒,提升生活質素,助女性順利度過更年期,重拾精神健康與自信。
2023年5月1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長者常見精神健康問題和症狀及照顧對策
心理健康對每位長者都至關重要。隨著年齡增長,長者可能面對身體機能衰退、獨居孤單、家庭關係變化等挑戰,容易承受無形壓力,導致情緒低落、焦慮,甚至引發抑鬱症。精神科醫生提醒,及早識別與介入能有效改善情緒與認知功能,提升生活質素。透過專業治療、家人支援及健康生活習慣,長者可維持精神健康與自信。
2023年2月1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更年期勿輕視抑鬱情緒
何太(化名)55歲,近年常感心煩易怒、失眠,初以為與家庭矛盾或職場壓力有關。檢查排除內科疾患後,因出現潮熱盜汗、情緒波動,才確診進入更年期。更年期期間,雌激素下降會引發一連串身心不適,建議女士提早做好準備並採取綜合對策。...
2022年9月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考試壓力迫出抑鬱症
十七歲的Rachel 向來品學兼優,對自己要求完美。然而在文憑試前半年,她因擔心無法達到理想成績,情緒逐漸陷入低潮。隨著精神壓力增長,她開始失眠、食慾不振,學習效率也顯著下降。家人發現她手臂上深淺不一的傷痕後,連忙帶她求診精神科,才知她已因考試 壓力 , 導致抑鬱症...
2022年6月18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WFH 家庭事業兩兼顧 職場婦女如何舒緩情緒
疫情期間,許多職場女性需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務,壓力驟增,甚至引發情緒失衡或抑鬱風險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指出,女性常在家庭與職場間承擔多重角色,難以喘息。她建議透過劃分「Me Time」「Couple Time」「Family Time」及建立支持網絡,來有效舒緩情緒,守護身心健康。
2022年5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身體響起警號? 情緒問題要留意!
持續疫情對情緒健康造成深遠影響,抑鬱症成為最常見的精神健康挑戰。精神科專科醫生何雅莉醫生提醒,若出現長期情緒低落、失眠或失去動力,應及早求醫,抑鬱症是可治癒的。
2022年4月1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bottom of page